原创 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金融科技大有可为

金融机构支持稳企业保就业逐见成效,央行数据显示,前5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5月,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末下降42个基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速25.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2个百分点。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大功告成。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当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03%,虽然的确有明显下调,但是该利率目前看来还有下降空间。除了利率的下降以外,国家引领的普惠金融扶持的扩散性还没有完全释放,惠及企业范围还依然有限,需要进一步开放落实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政策,激发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具体来看,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要让银行敢贷,其二是要让企业能贷。

银行敢贷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第一个角度是从资金角度,近期各地央行均采取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为当地的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来为这些机构进一步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或者延期还本付息等提供资金支持。未来央行需要进一步根据市场反应通过创新货币工具,进行购买或者提供额度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帮助。

第二个角度是信用,笔者建议可以借鉴自贸区保理机构与央行信用体系接入的经验,促进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疏通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和大型银行体系之间的数据孤岛,建立更为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在鼓励小微企业提升信用水平的同时打消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同样,让企业能够贷,容易贷,也需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角度是资格,一个角度是融资成本。从资格来看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仍然还是围绕抵押物开展的,企业必须拿出一定的固定资产用于抵押,而银行实际上对于抵押物的处理也仅仅是闲置,这实际上造成了小微企业巨大的资源浪费,我们应当尽快健全相应的征信体系,促进信用贷款的落实,用企业信用来代替抵押物。第二个角度是融资成本,这一点当然还是需要央行出手,比如上海央行发布的专项资金,结合当地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将综合贷款成本降到4.3%。央行用专项资金切实的进行精准滴灌,降低融资成本也是我们可以采用的好办法。

要做到上面说的几点,当前正在快速发展渐渐趋向成熟的金融科技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首先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信用体系建设。我们需要推动信用贷款逐步取代抵押贷款,这样可以降低对小微企业资源造成的浪费,但是由此增加的风险则需要健全的信用体系来进行合理控制。通过结合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企业的融资,经营,还款等行为都将留下踪迹,并且不可篡改,贷款资金流向也变得全程可追溯,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也可以在数据的支撑下更加完善和科学。

其次是流程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小微企业进行画像,针对不同的财务状况,提供差异性的贷款服务,就比如上海农商行针对上海鼎嵩因疫情造成的资金短缺特殊情况提供的个性化融资授信方案一样,一企一案是未来小微企业金融支持需要走的道路,而金融科技则是其实现的重要基础。

最后是风险方面,在前面已经提到,央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来为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铺路,而任何一种创新性的工具都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实体经济的虚拟镜像,之后在一个类似监管沙盒的模型里模拟工具冲击并且衡量相应的效果和影响,依据此做好风控和应对预案,这样就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在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还需要从机构敢贷、企业能贷两个方面出发,充分借助金融科技的优势,双管齐下,让普惠金融成为银行有利可图、有心可做,企业有信可押、有钱可贷的好事情。(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