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采访也由此开始。
01. 戏谑自称“清道夫”
04. 困难与阻力?时常 !
银行清收工作其实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因此,为了提升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专业能力,覃燕在挑选及培养团队人员时,始终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同时,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优秀的沟通技巧以及强大的抗压能力。
在职的21年里,她先后在银行国际业务系统、法律系统、内控系统三个核心板块工作过。目前,她的主要工作是资产处置,负责所在银行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为此,覃燕也称自己和她的团队为银行“清道夫”。
02. 银行清收,不是一刀切
她和团队首先需要对贷款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情况做摸排、评估,分析企业的现金流,依此决定下一步的工作。同时要紧盯行业动向,紧密关注跟行业相关的企业发展,这也练就了覃燕多年来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国际性大事件,并依据外部信息判断对行业影响的能力。
例如,前些年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随之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迎来转、改,由此也导致了一批企业经营出现问题。
覃燕当时高度关注国家这一动向,并根据涉及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给出了预案,避免给银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此,业界常说覃燕是“政策分析师 ”,在给团队指明工作方向的同时,也为行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风向标。
在见到覃燕之前,笔者有着对金融人士的刻板印象,严肃、沉默、不苟言笑,但是眼前的覃燕,爽朗大方言笑晏晏,既有专业人士的沉稳,言语间又不乏当下的互联网流行语,给人的感觉颇为颠覆,让人很想一探究竟:这个在中国金融 行 业 工作 了 21 年的 资深 人士,有着怎样精彩的职业经历 。
简单来说,银行发放贷款后,遇到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如何收回银行贷款,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就是覃燕的主要职责。
覃燕1999年进入某知名国有银行,一做就是21年,在此之前,她分别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完成了本科及硕士的学习,是中国较早一批进入银行系统的高学历人士。不仅如此,她还具有台州仲裁委员会金融仲裁员 、 中国法学会理事 等多重身份 。
外界对于银行清收工作了解不多,大众的观念里,认为清收就是快速处置企业各类资产。
对此,覃燕介绍说,这种说法以偏概全并非他们工作的全部,按照这么多年的经验,在处置不良贷款时,她会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首先,需要向大家明确的是,银行清收人员并非“阎王判官”,他们也是肩负社会责任的,希望能够促进企业更好的经营发展,因此当可能出现不良贷款问题时,他们第一步要做的,是与企业共同携手,提出风险预警方案,化解存在的危机。既要避免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又要避免银行出现风险,这就非常考验他们对于风险控制、行业政策的把控能力。
第二种,是企业实在无法还清贷款,他们会从企业的抵押物拍卖入手;最后一种,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他们才会跟公检法部门配合,进行破产清算。
覃燕说:“我常常告诫团队 ,金融从业 人员身上天然肩负着各种压力和责任,我们要避免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又要考虑企业的发展经营现状,既要雷霆手段,又要菩萨心肠,可谓是理性与慈悲的综合体。因此,虽然 置身行业 21 年,我却仍 怀抱初心半刻不敢忘记责任。 ”
03. 企业出现不 良贷款的原因分析
再者就是企业内部原因。从业这么多年来,覃燕与浙江的各类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她也看了太多企业经营状况的起起伏伏。她认为,有些企业出现目标控制 偏差 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经营的困局。
覃燕认为,导致企业出现不良贷款是内外部原因共同导致的。
外部来说,可能是国家政策方向、国际形势发生了 较大 变化 ,国内政策剧烈变动导致的一些老旧型企业不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如果这些企业无法被政策倒逼改革,只能以破产倒闭结束。
覃燕坦言,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某些行业难免经历阵痛和牺牲,可能这一趋势在未来的多年仍将持续,他们所能做的,除了敏锐判断方向外,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与债务人携手共同度过难关。
外部形势也是一个重要诱因。像今年疫情突发,浙江有大批外贸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这些由外部形势引发的经营危机,往往很难被经营者自行化解,需要企业、政府、银行三方携手解决。
即便如此,覃燕带领她的团队仍旧做出了令人称奇的好成绩,完成了 几十 亿 元 的清收工作, 利润贡献 超过十 亿元,帮助 所在银行 将 贷款 不良率从 3% 以上高点 降至 0.3% ,资产质量从全市最差跃居全市第二 。 不仅如此,覃燕凭借 丰富 的司法 经验 ,在 处理强制执行阶段的复杂法律关系 时贡献卓著 ,三年来 配合 公检法力量处理 “ 逃废债 ” 20 余户,总 金 额 12 亿元, 部分项目 被银监局作为打击 “ 逃废债 ” 典型案例上报总局 。
在覃燕的观察中,经营者自身能力跟不上也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当一家企业规模尚小时还能够自如经营,当企业做大,需要决策者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更高时,诸多倚重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无法更新科学管理方式,经营者理念落后是近年来江浙地区企业出现风险的一大原因。
“敏锐的 信息处理能力是做我这项工作的基本技能 ”,覃燕笑着说。
或偏离主营业务,或是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盲目跟风进入一些偏离主营业务的热点项目中去,像08年时大批企业进驻房地产行业,隔行如隔山,想要在不了解的行业做出成绩往往需要很强的决策力,可惜的是决策者一时的方向偏差会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重大问题。
最后,覃燕也坦言,个别银行放款人员存在业务 水平不高 、风险预估能力太弱以及银行对行业企业发展的预判等出现偏差 等问题 也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出现 。
在不了解银行工作的外人看来,清收、不良贷款都是非常陌生的名词,需要做哪些工作,引人好奇,但对覃燕及其团队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工作。
她自嘲道:“团队里的人经常开玩笑说我是魔鬼。但是没办法,这份工作的性质、困难程度无法让我降低标准……”
谈到这么多年在清收及资产处置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时,覃燕笑着轻轻叹了口气,她无奈地说,“困难、 阻力 与误解 是我们在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
她介绍道,在处置资产时,很多企业主会想方设法保留住企业,想尽各种方法阻止资产拍卖。动机虽可理解,但却会给覃燕和团队的工作增加非常大的阻力。
去年中旬,他们在对一家企业做清算时,当事人弄出了一份长达20年租约的厂房租赁合同,为后续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还有比较多的案例是在处置房产时,当事人往往会安排家中老人居住其中,以阻挠相关部门的执法,凡此总总,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已是稀松平常。
还有一种阻力,来自于社会的不解。在处置较大型企业时,往往涉及到员工自身利益,企业的倒闭意味着几十甚至数百位员工的失业,因此,很多员工会自发组织抗议,加上企业倒闭后,地方财政收入的损失,情况往往会更为复杂。
谈及自己所取得的耀眼成绩时,覃燕告诉笔者,这其中,既有自己和团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的原因,也有赖于中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从1999年至今,覃燕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前进,从优化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到创造便捷性服务,同时在风控能力、管理水平上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银行业从规模小、服务老旧,发展至更大、更年轻化,覃燕判断,未来的趋势是向更精细化、更优质服务转变。同海外银行相比,中国各大银行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却毫不逊色,甚至早已实现超越。
这是中国金融市场之幸,更是从业人员的幸运。虽然,更开放的市场所要面对的是更激烈的竞争,但覃燕却信心满满。
“网上 很火的那句话 怎么说来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